作者: 本文轉載「CIO IT經理人」雜誌 2019年6月號 NO.96 Page08-09
企業的「數位轉型」必須提升CIO的哲思能力,讓他們把自己擺在更高的層次上,推動全公司的AI素養教育,絕非單純的AI科技技能。
OT和IT當前必須結合運作,並由CIO和CEO開始啟動?。CIO和CEO的領導則必須提升AI的哲思能力。但如何提升?需要大家一起關心「數位轉型」的概念和實務,「數位轉型」在目前的企業經營管理上,已認定是決策者和管理者必須共同關心的主軸。在IT界很多人並未給予「數位轉型」清晰的定義和方向,只把議題聚焦於電子商務和數位行銷等等的業務上。
「數位轉型」和員工AI思維的精進有何關聯?實際上,關係更大的是和員工討論轉型中的計劃如何按照人、事、地、物、時和位,有各自合宜的SOP在進行中,對於可能的挫折早就有應對的心理準備,而且早就擬定克服之道。
這種智慧來自人類的智慧,《易經》中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早就有這些「數位轉型」的智慧案例存有(Being)。數位轉型需要策略,更需要天馬行空的二進位思維,儘管現在的企業經營面臨競爭,對於顧客的需求變化不斷的應變;也因為IT的進步經常受到影響,CIO與IT數位轉型領導人及員工分享數位轉型的要務,是提高工作的效率。領導者利用AI智慧,善用機器學習,指導員工獲得企業的洞察力,提供新服務,這是天馬行空的計畫嗎?為什麼不在工作中儘快成為學習的主流。
AI是否專指花錢購買設備,學習設備的使用,完成設備中人工智慧能夠完成的各項操作能力?我們有學習到設備如何幫助我們的工作?前提是公司的所有員工必須有AI數位轉型的素養。
《易經》中的太極指的是一個有範疇的抽象概念,所以太極的大小由自己的心決定。在生活中處處有太極,如學校有老師、學生,公司有老闆、員工。人類中有男人、女人。天氣裡有晴天和陰天。
太極生兩儀,為關鍵的兩個元素,密不可分,一體兩面。
兩儀在太極裡面是動態平衡,不是靜態平衡,不是絕對的平衡,而是用相對的角度來看,哪邊比較強,另一邊就會比較弱。哪一邊比較弱,另一邊就相對較強。
用陰陽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用論語學而篇「學而時習之」表達,這裡面的關鍵元素就是「學」和「習」,要先「學」或者要先「習」,由自己決定。
太極的兩儀,需要培養判斷重要的兩個元素。高明者通常是化繁為簡,以簡馭繁。
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合作分工,分工合作,意境不一樣。
提升自己,惕勵內心,訓練把事情合著展現,「剝」開分析。
網路加上手機,讓我們彼此都接地氣很容易交流。但是交流中,我們體驗出什麼?有沒有個人不同的體會?有沒有在體驗和體會中,多了一層行之四海皆準的體悟。
客觀的事物必須和生活聯繫在一起,更需要哲學邏輯的運用。以往的程式設計必須有STEM的基礎,現在的人類智慧(HI)和人工智慧(AI)更需要哲學邏輯的修練,不能欠缺人文的修養。
在AI的學習上,最後的成務固然是依賴數位邏輯的操作,但是海闊天空的邏輯思維是每一位AI學習者都應該具備的哲學邏輯,未來的世界是什麼?不如從哲學邏輯入手有邏輯的想像,現在不一定能實現。從分析、綜合、歸納,要進入抽象的境界,產生深度的聯想和想像能力。
數位化轉型是AI時代企業經營最強調的,說穿了很簡單,就是如何善用「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這句話的詮釋而已。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端」點,《易經》中「太極生兩儀」最簡單的兩儀,數位科技中最簡單的也是兩端,端對端的連結可以創造出無限的可能。
系統可以讓一組組相關聯的元素交互作用,用來追求整體目標的達成。系統的通用性不僅重視系統的組織結構,亦且注意分析活動或作用的歷程。換句話說,即是關注促使組織內次系統和各構成要素或次系統間交互作用之完善與運作。因此,在系統論的觀點下;兼重結構的靜態概念與歷程的動態概念。
智慧是人類對宇宙萬象聰明認知及妥善處理的能力。由於宇宙無盡,系統複雜,若能通過易經的系統觀,更能一窺堂奧。我們的論述是採用《易經》的兩儀互生、三才整備,四象演化和八卦系統的觀點,剖析展開並闡述其原理。
學習AI,必須自己也要有清晰的認知,使自己的德性愈來愈明,愈來愈亮,是升,也是晉。不管是個人或組織面臨晉升之路時,必須懂得如何選擇、抉擇與決定。
平時大家都把晉升當為一個詞,實際上它也是一個太極,它的兩儀是「晉」和「升」。四象是晉晉,晉升,升晉,升升。嚴格的說「晉」是向前進,「升」是向上去。籠統的說是晉升,反正不管是向前進或向上去,都是好事一樁。但是,數位轉型後必須更科學化,再進一層申論就有八卦或六十四卦的晉升狀態。Alpha Go 打破圍棋界3000年來的盲點,是這樣產生的。有哲思能力的CIO,推動AI素養教育時,須理解關鍵的重點:
1.深思如何在晉、升的交錯下,提升員工的AI素養教育。
2.員工「晉升」的過程中,有系統的循序「漸進」安排。
3.晉、升、漸進三個字詞,值得CIO深思。
●全文轉載內容(PDF)